top
请输入关键字
科研进展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在牡丹当年生枝的发育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3-09-13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资源植物,有“长一尺,退八寸”之说,即当年生开花枝仅有基部形成腋芽的部位能够木质化,可正常越冬,长度约占年生长量的...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发现外源碳磷输入加速热融湖塘水体可溶性有机质降解
2023-09-13
  热融湖塘是多年冻土融化导致地表塌陷后形成的水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作为热融湖塘水体中最活跃的碳库,可溶性有机质(DOM)在调节热融湖塘碳通量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气候变暖...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揭示潮间带绿藻-假根羽藻的主要捕光天线复合物结构与光适应机制
2023-08-31
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是大多数地球生命存续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和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藻与植物的主要捕光天线(LHCII...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揭示硅藻捕光蛋白高效热耗散物理分子机制
2023-08-31
硅藻是一类重要的放氧光合生物,每年贡献约4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在全球生态食物链和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硅藻的主要捕光天线蛋白是岩藻黄质-叶绿素a/c结合蛋白(FCP),其结合丰富的岩藻黄质...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揭示泥炭藓湿地中独特的金属-有机碳保护机制
2023-08-21
泥炭藓是一类重要富碳湿地(泥炭地)的旗舰物种,泥炭藓湿地是全球碳积累的热点区域。传统观点认为,泥炭藓湿地有机碳库以植物残体或颗粒有机碳(POC)主导。但是,作为一种更稳定的土壤碳库,矿物结合...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发现植物中与器官运动促成自交相关的一种新的细胞类型
2023-08-15
植物一般不能自主移动,但许多植物依赖流体静力和渗透压产生大幅度的器官运动以适应外界环境。近二十年来,这一现象在生物力学和生化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进展,但在细胞和分子机制方面还是一个全然...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揭示豆科果荚炸裂抗性及其遗传调控的进化机制
2023-08-11
果荚炸裂对野生豆科植物种子传播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造成豆科作物种子流失、产量减少等不利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豆科植物果荚炸裂抗性的形成及其进化机制尚不清楚。  国家...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在西北牡丹色斑形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07-25
植物花瓣上呈现的色斑或条纹图案被称为呈色模式,不同科属物种的呈色模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花瓣特异的呈色模式在植物有性生殖、物种形成和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赋予园艺作物极高的观赏价值。西北牡...
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在牡丹花器官数量变异遗传调控网络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3-07-19
花器官作为有花植物的重要繁殖系统,是物种形成与多样化的关键,在人类对植物驯化栽培和育种过程中,花器官数量决定了其产量、品质及育种成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属于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