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En
首页
园况介绍
简介
历史沿革
大事记
信息公开
园区规划
导览服务
开放时间
票务服务
游览须知
交通路线
便民服务
商业服务
园区导览
园林园艺
专类园
温室
盆景园
重点植物
植物认养
科学研究
研究机构
人才队伍
科研进展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科普教育
科普馆
科普展览
科普课堂
科普活动
历史文化
卧佛寺
樱桃沟
曹雪芹纪念馆
一二·九运动纪念地
名人墓
康熙御碑
国礼植物
公告资讯
公告信息
最新消息
花讯
网上购票
种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现任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专业方向为植物生理与发育生物学,主要从事植物感知环境温度机制与器官发生以及作物分子设计研究。主持承担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技部以及中国科学院等重要科研任务。近年来在水稻感知低温信号及其转导机制、小麦春化作用分子机理研究、植物开花与器官发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研究工作发表在Cell、Developmetal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The EMBO Journal、PNAS、The Plant Cell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并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综述文章。
研究组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郭亚龙,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8年在西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年在兰州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获博士学位。2005年至2011年在德国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9年获得吴征镒植物学奖“青年创新奖”。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Journal of SystematicsEvolution副主编,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BMC Plant Biology、生物多样性及植物学报编委;国际拟南芥指导委员会( The Multinational Arabidopsis Steering Committee)自然变异与比较基因组学分会(Natural variationcomparative genomics)共同主席,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适应性进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进化基因组学;2.自交不亲和系统的进化及物种形成;3.自然变异及适应性进化。
郭亚龙研究组
贺超英,博士,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科院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现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获得农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10月到德国Max-Planck-Institute for Plant Breeding Research(Cologne)植物分子遗传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06年在该系成立功能进化研究组(共同研究组长);2008年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成立了功能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组(研究组组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10余项。在花和果实形态创新结构的起源、形态多样性进化和可塑性的遗传基础、作物高产分子模块解析和基因家族功能进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Nat Commun、Plant Cell、Proc Natl Acad Sci USA、Plant J、Plant Physiol、Mol Biol Evol、J Exp Bot、BMC Evol Biol、Genome Biol Evol、Plant Cell Physiol、BMC Plant Biol、Planta等主流杂志发表论文近60余篇。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获“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2020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贺超英研究组
焦远年,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11至2014年分别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佐治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引进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成立了生物信息学和植物基因组进化研究组。 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信息学;2.植物基因组进化;3.多倍化及其重要意义。
焦远年研究组
孔宏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学系,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2至200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学、进化发育生物学和调控基因组学研究,在“重复基因的结构和表达分化”、“花发育调控网络的进化”、“花基本结构起源和多样化的分子机制”及“花瓣发育、进化和缺失的分子机制”等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NAS(3篇)、Nature Plants(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BiologyEvolution(2篇)和The Plant Cel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以合作者在Science、Natur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BiologyEvolution、The 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和Genetic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任基金项目、面上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3项)和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项目”“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和“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的主持人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课题负责人。被Molecular BiologyEvolution(2015-2019)、New Phytologist(2010至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20至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4至今)、Journal of GeneticsGenomics(2013-2019)、Journal of SystematicsEvolution(2008至今)、《植物学报》(2009-2018)、《生物多样性》(2009至今)和《科技导报》(2014至今)等刊物聘为Editor、Associate Editor、副主编或编委。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获“吴征镒植物学奖”之“青年创新奖”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孔宏智研究组
金效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综合利用各种证据,开展兰科植物一些疑难类群的分类和系统学研究,解决这些类群的分类混乱问题,包括吻兰族、鸟巢兰族、红门兰族、石豆兰族、槽舌兰属、中国羊耳蒜属、中国石斛属、铁皮石斛和霍山石斛复合体等;另外一方面,开展兰科植物欺骗性传粉起源和演化研究,提出了欺骗性传粉起源的新假说。现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标本馆副馆长;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和国家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工作,野外工作长达约80个月,工作区域覆盖了亚洲生物多样性主要热点地区,采集和参与采集了约40000份腊叶标本,拍摄了约20万幅数码照片;并与合作者一起发表了兰科植物1个新族、2个新属、50个新种和约100新名称;发现中国维管植物2个新记录属、约50个新纪录种;编写2本专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ladistics、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Journal of Biogeography、Molecular phylogeneticsevolution、Genome BiologyEvolution、BMC Plant Biology、Taxon、Botanical Journal of Linnean Society等SCI刊物发表过约80篇论文。
金效华研究组
鲁迎青,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 1988年获中科院植物所硕士学位, 1995年于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获生态遗传学博士学位,后分别在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和Duke University从事种群遗传和分子进化研究。1998年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Sloan Fellow 资助开展独立研究。2003年回国组建"生态与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组,任组长。研究手段涉种群遗传学、生态学、系统学、分子进化、基因组学、植物化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鲁迎青研究组
1
2
GO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