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历史文化
卧佛寺
樱桃沟
曹雪芹纪念馆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名人墓
康熙御碑
国礼植物
卧佛寺
十方普觉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初名“兜率寺”。元代至治元年(1321)英宗时铸造铜质实心释迦牟尼卧佛像,长5.3米,高1.6米,重约54吨,为稀世之宝。
清雍正年间,怡亲王允祥出资修缮,雍正十二年(1734)竣工,雍正皇帝钦赐寺名“十方普觉寺”,并作碑文。曹家与怡亲王府关系甚密。曹雪芹居正白旗时,友人称他“寻诗人去留僧舍”,知其常流连于香山一带寺庙内。
乾隆四十八年(1783),清政府对寺庙进行大修,形成了如今寺庙的格局。其古柏夹道、娑罗树、元代铜铸卧佛等为历来游览者所称道,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樱桃沟
樱桃沟,系太行山第八陉,因溪谷中自然生长有大量毛樱桃而得名。据文献记载,自金代起,该处即为北京有名的游览胜地。
清顺治十一年(1654),由清吏部左侍郎任上退职的孙承泽隐居于此,因孙自号“退翁”,故名此谷为“退谷”,并作《退谷小志》。
樱桃沟因得天独厚的地貌、泉水、植被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其中既有名列“宛平新八景”之一的“退谷水源”(水源头)和元宝石、石上松等自然景观,也有清初孙承泽别墅、民国周肇祥花园及历代寺庙遗址等人文景观。
曹雪芹在正白旗居住时,经常散步至樱桃沟,也经常经樱桃沟翻山至白家疃。樱桃沟的山水滋润了曹雪芹的生活与思想,并影响了其《红楼梦》的创作。
中国特有的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水杉就被保育在樱桃沟。目前,已经长成为北方最大的水杉林。
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
纪念馆以发现“题壁诗”的正白旗39号院为基础,修缮、复建部分建筑,系统地展示有关曹雪芹、《红楼梦》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纪念馆创建于1984年,历经四次扩建、七次布展。三十年多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千万人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曹雪芹纪念馆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于1985年12月9日落成,由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师生设计。纪念亭由3座三棱锥体小亭组成,主亭高5.5米,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三角形的造型象征着当时军事夏令营的露营帐篷,3个亭子组成了立体的“众”字,象征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北侧山坡东侧是彭真同志的题字,西侧是刘炳森先生书写的碑文,记述了一二·九运动的光荣历史和建造纪念亭的深远意义。
名人墓
香山地区,山青水碧,风景秀丽,是达官显贵和各界名人欲求的风水宝地,因此名人墓园众多,有瑞王坟、礼王坟、公主坟等。 植物园范围内也有不少名人墓园,如孙传芳墓、梁启超墓、王锡彤墓、张绍曾墓、高仁山墓、冒鹤亭墓等。葬于此的名人均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些历史遗迹和名人墓园是了解历史最为直观的教材,有着特殊的价值。
名人墓
康熙御碑
这是一座方座螭首,由康熙御笔所题的石碑。碑高3.30米、宽1.00米、厚0.32米,碑座高0.80米、宽1.27米、厚0.72米。

碑额刻篆:“钦赐御书”
碑身刻康熙皇帝五律一首:《赋得芳气有无中》
“大儒吟咏物,正自托诗情。气质原含内,芬芳远向荣。藕花中外直,绛雪有无名。惟愿菊兰气,山林勿使轻。”

此诗收录在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四十五古今体诗25首中。

据植物园多位老先生回忆,此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园之初即被发现于园东南角(现葡萄地)。因难以准确识别其碑文及具体年代,故一直藏于园内至今。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此碑被列入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在海淀区文保部门登记为“乾隆碑”。近期经仔细辨认和查证,此碑确为康熙御笔所题。鉴于此诗为康熙皇帝赏藕花(荷)而赋,植物园将诗碑立于园中央荷花池边,加以重点保护并供广大游人参观。
国礼植物
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
桑科榕属植物,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植物园的这株菩提树是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国礼植物,其源自当年佛祖坐禅的那株菩提树。现种植于展览温室内。

樱花(Cerasus sp.)
蔷薇科樱属植物,是世人皆知的美丽花木,也是日本的国花。植物园种植的这些樱花除了有美丽多姿的外表,更是中日友谊的象征。20世纪随着我国与日本交流的增多,最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此,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1976年赠送了我国100 株樱花(Cerasus sp.)和唐松(Larix sp.)。其中部分种植在珍稀濒危植物区,40多年了依然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此外,还有阿尔巴尼亚主席谢胡赠送周总理的油橄榄(Olea europaea Linn.),越南胡志明主席及越南使馆分别赠送的九重葛(Bougainvillea brasiliensis Raeusch.)、凤梨(Guzmania sp.)等,现种植于展览温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