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En
首页
园况介绍
简介
历史沿革
大事记
信息公开
园区规划
导览服务
开放时间
票务服务
游览须知
交通路线
便民服务
商业服务
园区导览
园林园艺
专类园
温室
盆景园
重点植物
植物认养
科学研究
研究机构
人才队伍
科研进展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合作交流
学术活动
科普教育
科普馆
科普展览
科普课堂
科普活动
历史文化
卧佛寺
樱桃沟
曹雪芹纪念馆
一二·九运动纪念地
名人墓
康熙御碑
国礼植物
公告资讯
公告信息
最新消息
花讯
网上购票
种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现任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专业方向为植物生理与发育生物学,主要从事植物感知环境温度机制与器官发生以及作物分子设计研究。主持承担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科技部以及中国科学院等重要科研任务。近年来在水稻感知低温信号及其转导机制、小麦春化作用分子机理研究、植物开花与器官发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研究工作发表在Cell、Developmetal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The EMBO Journal、PNAS、The Plant Cell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并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综述文章。
花卉工程研究中心
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组
国际海棠登录组
植物分类组
活植物收集和繁育组
园林生态组
园艺展示及应用技术组
文史研究和古建保护组
贺然,男,汉族,1981年10月生,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学专业,现任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兼任中国公园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公园协会植物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迁地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植物迁地保护、环境生态、森林保护、园林规划设计等工作,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1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专著3部,获得专利6项。
贺然
女,1995年参加工作,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副理事长(2003-2018任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秘书长),同时兼任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兰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迁地保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植物专家。
2000年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威斯利植物园从事兰花园艺工作开始与兰花结缘。2001年回国后负责北京植物园的兰科活植物引种收集、科普展览和迁地保育研究工作。2003年启动高山兰花大花杓兰资源调查和保护生物学研究,随后对杓兰属、兰属、三蕊兰、手参属和杜鹃兰属内多种我国重点保护兰科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菌根生物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深入研究兰科植物的共生和非共生双途径繁育和栽培技术体系。主持科研课题6项,先后三次获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专著《世界观赏兰花》和《世界栽培兰花百科图鉴》(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中英文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
2014年前往美国史密森尼北美兰花保育研究中心访学一年,多次担任国际国内重要兰展评委。作为技术负责人,先后组织策划五届中国兰花大会和十届北京植物园兰花展览。现负责兰科植物迁地保育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张毓
女,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参加工作,园林绿化高级工程师,从事植物信息管理工作及植物花香研究等工作。2017年由中国植物园联盟与国家植物园联合培养赴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园林园艺实训交流;2019年负责国家植物园第九次绿化普查工作,同年完成“十四五”规划——园林绿化发展规划汇编工作。
主持课题《春兰特征香气成分代谢机制研究》,参与中心课题《菌根真菌对北京杓兰属植物的促生机制研究》;参与的《北京城区花粉致敏植物种类物候特征》课题获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课题三等奖,北京市科委课题《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在养老服务中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类银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发表科技论文5篇,以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作为副主编参编《国家植物园名录》《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中国》第四卷。
池淼
女,2005年参加工作,博士后,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曾先后就职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博士后),一直致力于种子库的种子收集、保存及种子生物学研究。2006年、2009年及2011年,分别赴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与澳大利亚 Kings ParkBotanic Gardens 进行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的学习与交流。
目前负责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预备库的运营,主要研究方向为种子生物学与濒危植物保育。主持包括中央林业草原改革发展及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项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课题、北京市植物园科技课题等5项科研任务;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课题等7项课题。在《BMC Plant Biology》《Seed ScienceTechnology》《PloS ONE》《Plant, CellEnvironment》《广西植物》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编或参编《中国中药材种子原色图典》《中国药用植物志(第十卷)》《中国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羌活研究》等专著6部。
李爱花
女,硕士,2011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植物引种、栽培、繁育及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主持“铁线莲的栽培、应用技术和杂交育种研究”和“槭叶铁线莲的引种、栽培和繁殖技术研究”课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国家林草局项目1项、市科委课题4项、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课题2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类奖项7次,发表科技论文15篇,参编书目3本。
温韦华
女,博士,2018年参加工作。现主要从事珍稀濒危植物引种保育及遗传发育机制研究。
主持国家植物园园管科技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林草局项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课题等。在《BMC Ge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Acta Horticulturae》、《Biologia Plantarum》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中国灭绝与再发现植物手绘图鉴》、《国家植物园植物名录》等著作,荣获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省(区、市)室内展品竞赛银奖、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展品类(盆栽植物)银奖。
李雯琪
女,2004年参加工作,硕士,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君子兰协会理事。
长期从事多肉植物、保护植物、温室植物的引种保育、展览设计及科研科普工作。研究方向:球兰、大戟等植物、温室布景、园艺疗法、森林疗养、植物文化等。
主持《中国传统节庆植物文化的研究与应用》、《球兰的选育》、《球兰属植物引种、展示、应用研究》等课题,分别获得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铜奖、2021年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度北京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林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9项专利,其中3项为实用新型专利,4项完成成果转化。发表《北京温室大戟属多肉植物栽培发展现状》、《室内球兰常见虫害及防控》、《温室降温系统问题浅析》、《植物园园艺业发展的新思路》等60余篇文章。《海淘多肉植物令植物检疫面临新挑战》荣获2015北京园林学会优秀论文奖。作为副主编,参与《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球兰属》的编写、摄影。参与编写《中国灭绝与再发现植物手绘图鉴》及丛书:《公园文化活动》。
通过发表论文、举办展览、参加比赛、建立花友群等多种形式,对球兰、大戟等植物进行宣传、推广和应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栽培植物及盆栽组合获得花博会、世博会等重要展会的多项奖项。2016年为推广球兰,参加科学大咖秀邀请赛,获优秀奖。
杨涓
女,2008年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
主要负责温室植物(兰科和苦苣苔科)的引种收集、栽培管理、展览展示和保育研究等。
主持和参与5项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各大兰展和花展,收获100多个奖项,其中特金奖和金奖23个。《大花杓兰迁地保育与真菌共生关系研究》、《石菖蒲类植物的收集和栽培展示研究》获得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发表论文《Seed dispersal in Neuwiedia singapureana: novel evidence for avian endozoochory in the earliest diverging clade in Orchidaceae》、《濒危兰科植物三蕊兰生物学特性研究》、《浅谈北京植物园苦苣苔植物收集和展示》等1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世界栽培兰花百科图鉴》。
王苗苗
男,1999年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温室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北京地区宿根及花灌木植物的生产养护及温室植物的养护管理,园林工程施工和花卉环境布置。曾主持参与完成“奥运花卉展览技术及特色品种规模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国庆60周年“盛世华章”花卉环境布置,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环境布置,第九届中国国际仙人掌及多浆植物展,门头沟双峪环岛改造工程,门头沟妙峰山边坡绿化工程等多项环境布置和园林工程项目。
主持课题“菖蒲类植物的收集栽培与展示研究”并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5篇。
主持承担的“大花卫矛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课题2016年获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的“奥运花卉展览技术及特色品种规模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李鹏
男,2006年参加工作,博士。
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研究、植物历史研究与科普教育等工作。
主持参与“丁香瘿蚊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生态景观地被的可持续性应用研究”、“北京露地栽植蜡梅的品种选育与花期调控”等多项课题并获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李菁博
女, 1997年参加工作,学士,高级工程师。
负责水生植物的引种、栽培、展示工作及北京地区濒危湿地植物开展调查、引种、应用的研究。
参与“中国月季文化与自然史”、“石菖蒲类植物的收集栽培与展示研究”、“基于生物多样性调查科普活动探究”等课题。
完成《梦里仙葩尘世芳华——<红楼梦>植物大观》专著编写。“<红楼梦>的植物文化及红楼植物的栽培应用研究”课题获得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
康晓静
女,1998年参加工作,正高级工程师,温室中心副主任,北京仙人掌多浆植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仙人掌多浆植物的引种、栽培、展示、应用等研究,同时主管温室植物养护工作。多次赴南非、纳米比亚考察多肉植物的生境及保护现状。为北京植物园引种猴面包树、千岁兰等1000余种多肉植物。
编撰《龙舌兰》《仙人掌及多肉植物赏析与配景》等4部专著,发表技术论文《南非纳马夸兰地区多浆植物资源及气 候调查报告》、《仙人掌及多浆植物北京室外造景的栽培试验研究 》、《千岁兰传粉滴的观测及花粉活性研究》等。主持多项市公园管理中心级课题如“仙人掌及多浆植物的室内装饰及应用研究”“千岁兰的育幼与花粉保存机制的研究”等,多次获得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进步奖。
成雅京
1
2
GO
查看更多